2009年12月30日 星期三

Lamborghini Murcielago LP670

0 意見
              The Lamborghini Murcielago LP670

The death of the supercar has been greatly exaggerated. Despite the ever-tightening screw of anti-pollution regulation, restrictions on speed limits and the palpable public backlash against conspicuous consumption, cars that exist solely to push the extremities of what is technically possible. As we previously noted, the supercar is a genre Lamborghini pretty much invented back in the late 1960s. Over the years, the company's fortunes have fluctuated, with others stepping forward with even more extreme machinery and threatening to usurp their status.

 Low, wide, aggressive, angular, intimidating, the Murcielago is not for shrinking violets

Although the Murcielago effortlessly reaffirmed Lamborghini's supercar status when it was launched in 2001, it's taken eight years for the company to create what it considers the ultimate variant of the V12-powered machine. The LP670-4 SuperVeloce is, in both looks and mechanical aptitude, a worthy bearer of the supercar title. This has always been a striking car, as its designer Luc Donckerwolke intended. Low, wide, aggressive, angular, intimidating - characteristics that would be deemed inappropriate, if not totally unacceptable, to almost any other car maker – the Murcielago is not for shrinking violets. In fact, the car encourages the driver to become a raging, if unwitting, extrovert. People wave, ask for rides, point, hoot their horn, take photos, even cheer.

    The highly aerodynamic bodywork keeps the car totally planted on the road

Using a SuperVeloce to simply schlep around town might be good for the ego, but after a few miles the suspension starts to gnaw at the lower back and the various thwacks, creaks and pings from the suspension and transmission build a growing sense of unease. When pushing on through London's rain soaked and speed bump-strewn streets the SV feels rather leaden, a bit like trying to thread a needle while wearing boxing gloves.


The angular, sharp-edges of the Murcielago have become Lamborghini's contemporary signature

What this car demands is the open road, and as soon as the breathing room improves, the SV stops lumbering and starts to shrink-wrap itself around the driver. The horizon becomes a fast-approaching reality, the fat tyres, all-wheel drive and highly aerodynamic bodywork keep the car totally planted and the heavy steering becomes fluid and direct. The SV is available with an electronically-assisted gearchange with steering wheel mounted paddles allowing you to bang rapidly through the gears, with a satisfying blip and roar on the change down. It's easy to become over-confident, for this is not the tyrannical machine of old, a car that has to be wrestled manfully.

             Inside the Lamborghini Murcielago LP670

Visually, the LP670-4 takes a few key cues from the Reventon, Lamborghini's million dollar stab at the automotive investment market, designed and produced in record time thanks to the intensive use of computer-aided design. That means a few more scoops and ducts, all modelled in the angular, sharp-edged fashion that has become Lamborghini's contemporary signature, a form of technological baroque. It's nearly as rare as the 100-strong fleet of Reventons, with just 350 LP670-4s slated for production. While the former is essentially a piece of driveable art, the SuperVeloce is unashamedly functional, an object designed to go fast and little else. With 670bhp at its disposal, the SuperVeloce is capable of reaching 62mph (100km/h) in 3.2 seconds, and then on to a top speed somewhere north of 200mph.

That performance comes from weight loss, and lots of it, thanks to a crash carbon fibre diet. At the rear, a new transparent engine bonnet presents the V12 to the word, a sculptural combination of transparent polycarbonate, cut into hexagonal plates to create a structure that cools as well as it looks. At the rear, the vast exhaust tailpipe and rear wing - a throwback to 70s-era Lamborghinis - signal the car's intentions. Other nice touches, like the electronically operated air-cooling funnels that automatically rise from the rear wings, do nothing to dispel the impression that the SuperVeloce is a living, breathing thing.

The track-focused suspension is not forgiving - capable of exacerbating pre-existing hip conditions and generating the occasional ear-renting crack as the low, deep spoiler connects with dips in the road; happily there's the option to raise the suspension, which does nothing for the car's sleek lines, but which at least creates a modicum of practicality. A reversing camera also helps (although we wouldn't want to back up down a dark country lane in the rain to get out of the way of a tractor, for example), and the famous scissor doors can be opened up to help position the car when parking.

It's not all perfect. For a start, the high-tech Alcantara and carbon fibre interior is somewhat spoiled by the kind of flashy aftermarket sound system that teenage joyriders might finger lovingly in the electronics aisle of Walmart, all sliding screens, artlessly flashy interfaces and insensitive touch screen. The shrieking orange bodywork is capped only by the anti-social behaviour order-inducing exhaust note, while the constant fear of bodywork-gouging potholes and kerbs makes for jumpy progress. Road noise, even at reasonable motorway speeds, is intrusive, and we wouldn't imagine that your local Lamborghini dealer is a specialist in low-cost servicing.

Ideally, the SuperVeloce driver owns their own race track, or at the very least knows someone with ready access to a circuit. Sure, there are even more expensive, even more outlandish cars. Think Bugatti, Pagani, Koenigsegg, as well as a host of even smaller manufacturers chasing the small but eager six-figure car club. But Lamborghini has pedigree. It has eccentricities and foibles. In short, it has previous form. For the deep-pocketed purist, nothing else comes close.

News source:http://www.wallpaper.com/cars/lamborghini-murcielago-lp670/4061


吼~~我要看更多啦...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BOOK:忠誠吾愛(Love Under Cover) ☆☆☆☆

0 意見









作者簡介:
潔西卡‧布洛迪(Jessica Brody)
現年29歲的潔西卡自幼夢想成為作家,2001年自麻州史密斯學院畢業(雙修經濟及法文,輔修日文)後,進入米高梅影城擔任採訪部及商管經理。2005年,她辭去工作,成為專職自由作家及製作人,著作有《忠誠檔案》(八正文化出版)、YA小說《THE KARMA CLUB》等。

潔西卡目前居於加州,更多相關訊息請至她的官方網站:http://www.jessicabrody.com/

內容簡介:
關於男人,有兩件事每個女人都知道(或至少應該知道)。
第一,男人不會改變;
第二,男人不會離開老婆。

妳不能靠指望自己落在邊緣、成為那百分之零點一的例外而活……

忠誠調查員,是受懷疑另一半不忠的女性所雇用,測試調查對象的愛情忠誠度,也是珍妮佛‧杭特秘密進行了兩年的職業。她一直把它視為人生的重大使命,直到遇見傑米。

這一年半來,珍妮佛不再親自出任務,轉而開設霍桑事務所,由五位各具專業的手下分頭進行忠誠調查。但客戶六次上法庭的判決結果,一遍遍挖空珍妮佛的信心,接踵而來的事件,又令珍妮佛身心俱疲:好友蘇菲馬不停蹄地準備一個月後的婚禮;十二歲的小女孩蕾西想雇人調查父親;傑米向她求婚,而她必須和父親及他的第三任太太見面;手下凱蒂被派往和保姆慣性偷腥的男人家當臥底,另一個手下夏娜因此必須一夜負責兩個案子……

就在珍妮佛想藉訂婚之旅好好放鬆一下的時候,她接到夏娜的求救電話──夏娜被捕了!這下子珍妮佛陷入兩難──她該堅守對傑米的承諾,還是為了客戶的幸福,再當一次「艾雪琳」呢?

更多的內容請參閱:http://octa1113.pixnet.net/blog/post/2678998

心得:
花了兩天的時間,把這本故事內容非常「有趣」的《忠誠吾愛》給看完,老實說,真的是很精采,即使書中的某些內容是我所不能接受,也絲毫不影響本書的精采度。

書中主角珍妮佛‧杭特是一位「忠誠調查員」,專門接受懷疑另一半對自己不忠的女性所僱用,並且透過一些精心設計的測驗,來測試對方愛情忠誠度,檢視對方是否有對另一半不忠的傾向。

這時候,「有趣」的問題就來了。這樣精心設計的對話與行為模式(為了迎合受測對象的嗜好與品味),是否可以視為一種「陷阱」?支持「忠誠調查」這種作法的人會認為,如果對方對另一半是完全忠誠的話,不論遇到怎樣的誘惑或是設計,都不會有任何的猶疑才對。但是,反對「忠誠調查」這種作法的人就會覺得,這是一種卑鄙的陷阱,竟然利用人性的弱點來測試愛情與承諾。

作者在書中利用女主角珍妮佛‧杭特(也就是艾雪琳)說過一段話,讓我覺得很有意思,內容是這樣的:「我從經驗中學到,出軌是個主觀的名詞,而且往往跟性沒有關係。蘭利先生或許沒有在肉體上背叛妻子──至少跟我的同事沒有做──但早在我同事走進他的房間前,他就已經背叛妻子了。

是呀,我不得不同意這段話說的很有道理,有沒有發生性關係的確不是背叛與否的最終依據,而是早在那個「念頭」產生之際,就已經是背叛了。差別只在於,一種是精神上的背叛,一種則是有實質行為上的背叛。老實說,我覺得兩者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差異的。

只是,當雙方的感情(或者是關係)已經被其中的某一方質疑,甚至淪落到需要去請「忠誠調查員」來做最後宣判時,我認為,這段感情其實早就已經變質了。一但感情當中出現了不信任,分離是遲早會發生的事。也許,今天對方通過了所謂的「忠誠調查」,但,這樣就真的能夠消弭心中的不信任嗎?況且,我們又要如何去評估「忠誠調查員」的立場是公正不私?假設「忠誠調查員」一開始就預設受測者會出軌,那麼就有可能把一些無關緊要的舉動視為是騷擾,進而告訴委託者:「抱歉,妳的另一半沒有過關。」

難道,我們真的需要一個第三者來告訴我們,這段感情應該結束了?繼續經營這段關係是「錯誤」的?我們又該怎麼去相信「忠誠調查」的結果到底是否是「正確」的呢?「忠誠調查員」也是人,她/他們也會犯錯,誰又能擔保他們的調查結果是正確的?就像故事到了最後,艾雪琳才發現自己旗下的一位調查員凱蒂‧摩根背叛了自己,違反了調查員的原則,與妥託人的老公勾搭在一起,最後導致雙方離婚收場,這樣的結局又該是誰要去負責?

也許,艾雪琳(珍妮佛)真的是懷抱著很崇高的理想,希望藉助這樣的「忠誠調查」來幫助那些被蒙蔽的另一半,但是,並不是每個理想都能夠被完美的實現,也不是每個原本「被欺騙」的另一半,都願意(或想要)揭穿對方的面具去了解那殘酷的真相。

有時候,我們自以為的「正義」,對於別人來說,只是一種「自命清高」;我們以為在幫助別人,其實卻是毀滅。這是多麼諷刺的情境......

看完《忠誠吾愛》之後,腦中真的會有很多想法跑出來,尤其是有過感情經驗的人。我認為,如果感情與承諾,已經走到需要靠這樣的調查來驗證對方是否忠誠的地步,那真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而我也不會選擇利用「忠誠調查」這樣的方式去試探對方,我寧願選擇被欺騙,直到有一天終於東窗事發,由對方親口來告訴我或是被我發現,我也不願意利用這樣的方式來陷害自己愛過的人。

雖然之前都沒有拜讀過潔西卡‧布洛迪的任何作品,不過《忠誠吾愛》的寫作風格很流暢,讓人很容易就會忍不住想要一直讀下去,尤其是故事的內容很特別,至少「忠誠調查員」這項職業的確是很特別,保證會讓人一頁接一頁的啃下去!

吼~~我要看更多啦...

2009年12月21日 星期一

Bravo!Feet Of Flames(火焰之舞)

0 意見
【火焰之舞】介紹:
【火焰之舞】由愛爾蘭舞蹈奇葩—麥可.佛萊利所創,懷抱著「【舞王】告別作」的使命,【火焰之舞】於1998年七月在倫敦海德公園的王者之路上演,將【舞王】推向更精湛磅礡的極致。這場空前絕後的夢幻演出,創下英國史上最大的售座表演紀錄,陣容高達120人,增添新曲目,搭建四層機械升降舞台,舞台兩側設置大型螢幕,羅南.哈德曼淋漓盡致的配樂,麥可.佛萊利首度亮相的特製銀跟舞鞋,這些畫龍點睛的新元素成為麥可日後表演的獨特商標。表演的兩大高潮—麥可鏗鏘俐落的精采獨舞,以及百名舞者整齊劃一、毫無雜質的踢踏步伐,如烈火般擄獲現場兩萬五千名舞迷的心,寫下踢踏舞劇的經典傳奇。

即使我再也沒有下一場表演,我也可以含笑而終!」麥可說。

【火焰之舞】海德公園版的影音產品迅速席捲全球,和【舞王】並列銷售常勝軍,累積了十二個白金銷售大獎。2001年,【火焰之舞】榮獲德國音樂錄影帶大獎,曾在德國音樂錄影帶排行榜居冠長達51周,居第二名長達40周,全球銷售量突破450萬支。

海德公園演出後,全球觀眾對【火焰之舞】的殷殷期盼依然從四方湧來。1999年,麥可.佛萊利在德國舉辦了一場絕無僅有的記者會,他自古堡的火燄池裡緩緩升起,宣布以【火焰之舞】重返舞台,這是麥可舞蹈生涯中規模最大的演出計劃,合作的主辦單位超越過去所有歐洲劇場巡迴的紀錄。

2000年三月,【火焰之舞】世界巡迴公演在德國首演,足跡遍及比利時、奧地利、荷蘭及瑞士,演出近一百場,觀眾總計達百萬人,其中一場在匈牙利布達佩斯的演出,有超過十萬名觀眾共赴這場視覺盛宴。2001年六月,【火焰之舞】巡迴美國二十個城市,其中一場在麥迪遜花園廣場的演出,被親臨現場的觀眾譽為顛峰之作。

2001年美國最後一場演出之後,麥可正式高掛舞鞋,致力於培訓舞蹈人才,設立舞蹈學校,提供優秀舞者發光的空間,為往後的世代開啟了大門。對旗下舞團的編舞、舞者挑選、製作細節,麥可仍親自督導,並擁有龐大精良的技術團隊,所以每一個舞團、每一場演出都維持絕佳的高品質。

2008年1月,睽違七年的【火焰之舞】正逢首演之後十周年,火焰再起的第一站選擇台灣,創下驚人紀錄。2009年十二月【火焰之舞】台灣北中南巡迴將比照最經典的海德公園版本,更是由麥可.佛萊利親自領軍上場,舞王旗下子弟團的精英舞者將共同登台,重現最經典的歷史畫面,這將會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

以上介紹摘錄自寬宏售票:http://www.kham.com.tw/ad.asp?P1=0000008372

【火焰之舞】劇情:
時間依舊凝結,掌管一切的居爾特女神〝愛靈〞….圍著石頭而坐的古老部落長老們聽見了呢喃細語,精靈的夢境出現了惡兆,一股新的邪惡力量正蠢蠢而動準備挑戰舞王….

森林的小精靈吹著她魔法的笛子,將她希望之塵灑向沉睡中的少女,喚醒了她們,女孩們跳著優雅輕盈的舞步慶祝甦醒的愉悅,隨即一場歡樂和平的舞會就在節奏強烈的鼓聲及舞王動感活力十足的舞步中展開….

美麗清純的蘇爾絲與女孩們快樂地跳著舞卻不知黑暗的力量正悄悄的靠近…

戴著邪惡面具的黑暗之王唐德卡帶領著他的黑暗戰士正隨機而動奪取舞王的王位,並準備破壞愛爾蘭之地的祥和。

而另一股威脅愛爾蘭之地的邪惡力量來自蠍美人莫琳安─ 性感、美豔,處心積慮想要誘惑舞王,這天她跳著火辣的舞步向舞王情有獨鐘的蘇爾絲示威,兩個女人的愛情爭戰隨即點燃…

某一天,小精靈正專心吹著笛子平息暴風雨時,誰料埋伏在側的黑暗之王不但趁著她不留神時搶走了笛子,在一陣戲弄之後,黑暗之王更折斷了小精靈的笛子,頓失魔法的她被黑暗之王推倒在地,此時,見義勇為的舞王出現解救了小精靈,而隸屬舞王與黑暗之王的戰士們也在護主心切的激動情緒下,一場正邪對戰的鬥爭也將一觸即發,然而,以和為貴的小精靈站出來平息了這場即將爆發的戰爭,此外心地善良的舞王更幫她將笛子修好。

這天,蘇爾絲與女伴們正快樂地跳著舞,舞王站一旁用愛慕的眼神蘇爾絲,然而,蛇蠍美人莫琳安卻突然出現,火辣熱情的她跳著魅惑之舞引誘著舞王,被迷惑的舞王也跟著起舞,善良的蘇爾絲只能在一旁傷心地看著,忽然舞王發現了自己真正心之所愛的是蘇爾絲,因此他離開莫琳安的懷抱,轉身向蘇爾絲表白並獻出他的真情之吻。

被拋棄的莫琳安心有不甘地興起了報復的念頭,而這也讓伺機一旁的黑暗之王逮到了一個打倒舞王的機會。他們決定一起設計傷害舞王,他們利用舞王落單的時候,黑暗之王率領戰士們奪取了代表舞王神力來源的腰帶,並將失去力量的舞王一舉擊垮推入死亡深淵,然而,當黑暗之王在慶祝奪取王位成功之時,小精靈卻悄悄施展魔法讓舞王再度復活,並打敗了黑暗之王奪回王座,讓愛爾蘭之地再度回復以往的平靜。

關於踢踏舞王麥可.佛萊利(Michael Flatley)
麥可.佛萊利於1958年7月16日出生,家中排行第二,有一個哥哥與三個妹妹,父母親Michael與Eilish於1947年時,就從愛爾蘭搬到了芝加哥定居,麥可遺傳了他父親勤奮的工作態度與超凡的精力,這也使他能夠將自己的理想付諸實現。

雖然麥可從小就在美國長大,但他還是常常回到愛爾蘭去探望他的外婆,他的母親與外婆Hannah Ryan兩人都是愛爾蘭的舞蹈冠軍,所以麥可身上始終流著舞蹈的血液。他的外婆在麥可四歲的時候教他跳舞,並且始終鼓勵他跟隨自己的心追尋自己的夢想。多年之後,麥可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在每場表演當中,他都會保留前排的座位,向他最崇拜的外婆獻上敬意。

以下是麥可回憶起外婆的一段話:
"She once visited me in Chicago in an ice cold winter. At that time I was completely broke, working occasional jobs for a couple of bucks an hour, dreaming of becoming the greatest dancer in the world. It was she who encouraged me to make my life special and to dance. Two weeks later she died. The empty seat is a sign of my respect to her, for I believe she is still watching me."
「有一次,在一個冰天雪地的冬天裡,她來到芝加哥看我。當時的我已是一無所有,只能夠打零工來賺取那十幾塊錢的時薪,還一邊夢想著成為全世界最偉大的舞者。是她的鼓勵讓我能夠堅持下去,並且讓我的人生變的如此特別。兩個星期之後,她過世了。保留座位是我對她獻上敬意的象徵,因為我相信她始終在天上看顧著我。」(PS:以上是我自行翻譯的內容,如果有錯,還請指教。)

麥可的父母親始終致力於不讓孩子們忘記自己的愛爾蘭傳統,於是在麥可11歲時,就被揪著耳朵去學習愛爾蘭舞蹈。只是當時麥可的年紀已經太大,於是被送回了家,但麥可還是堅持學下去。不單單是因為「課堂上有許多的女孩子」(麥可自己坦承當時對某位女孩很著迷),而他也不願意讓年齡大小的限制阻止他。

17歲時,麥可成為了第一位贏得愛爾蘭舞蹈比賽冠軍的美國人,也超越了他所有的同學們。同時,他學習傳統的愛爾蘭長笛,並且贏得全愛爾蘭的比賽冠軍。從此,他命中注定與自己的夢想結合在一起。

特殊事蹟:
01.1989年,創下每秒踢踏28下的金氏世界紀錄
02.1998年二月,年近40歲的麥可又破了自己先前所保持的紀錄,將每秒踢踏的次數推進至35下
03.2000年三月,麥可在歐洲舉行【火焰之舞】的巡迴表演,所有門票銷售一空,其中包括了一場在布達佩斯超過十萬名觀眾的演出。同時,麥可也是金氏世界紀錄收入最高的舞者
04.麥可.佛萊利雙腿的保險金額創下金氏世界紀錄,高達四千萬美金

麥可.佛萊利(Michael Flatley)個人網頁:
http://www.michaelflatley.com/home/

舞王(Lord Of Dance)官方網站:
http://www.lordofthedance.com/

【火焰之舞】精采片段:
      

      

2009年,麥可.佛萊利【火焰之舞】排練片段:
      

當我在十一月聽到【火焰之舞】又要再度來台灣演出的時候,真的是超興奮,尤其這次是由麥可.佛萊利親自領軍表演!心裡想:終於可以彌補我去年沒有看到的遺憾了。只是沒想到,竟然找不到人可以一起去看,要嘛就是沒興趣,要嘛就是已經看過了 Orz 還好最後一刻我問了黃小魚(現在不只是吃美食咖,也晉升為看表演的咖了 XD),才知道原來她也想去看,於是就在台北場開演前一個禮拜才上網去買票(感謝黃小魚爸爸幫忙訂票,哈),可惜太晚上去買了,個人認為最好的位置都已經賣光了,於是就只好退而求其次,買紫2B區的座位,原本還擔心距離會不會太遠或是位置太斜,最後發現還好,而且大螢幕就在旁邊,舞台也沒想像中的遠,看的算是蠻清楚的。

由於表演訂在晚上七點半開始,現場直到六點四十五分才開放進場,不過我們六點半就到小巨蛋外面排隊了,沒想到那時候人潮就已經不少了。等了一會之後,進到了小巨蛋裡面,一下就找到了自己的座位(有很多人拿著票,找不到座位不然就是找老半天,我都很懷疑為什麼會這樣?位置有這麼難找嗎? = =||),於是就坐下來看著陸陸續續湧進的人潮,沒想到B1特區(也就是票價最貴的那幾區)的票賣的還蠻好的,幾乎可以說是賣掉了九成,不過整場的售票情形大約是七成左右,沒有我預期中的好 @@

七點三十五分,表演正式開始,燈光一暗下來之後,全場就響起如雷的掌聲,可能大家都非常期待再度看到舞王的魅力吧。而我之前並沒有看過【火焰之舞】,就連DVD都沒有看過,對於【火焰之舞】單純都是透過網路上的片段以及自己的想像,想像內容一定很棒!(當然,最後事實證明也是如此,哈!)不過,也因為自己以前都沒有看過,所以去看【火焰之舞】之前,還特別上網做了一下功課,了解【火焰之舞】的劇情,以及一些內容背景,好讓自己可以進入狀況。事後證明,有做功課還是比較好。

整場表演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最後麥可.佛萊利自己solo的那段,很難想像,他今年已經51歲了,當我看到他的表演時,我還開玩笑的跟黃小魚講說:麥可.佛萊利大概是世界上腳動的最快以及最活潑的阿伯了 XD 而且,沒想到最後麥可.佛萊利還有不小心露點的演出(因為他的小背心移位了),堪稱是那晚的最意外的驚喜吧?! XDDD

整場表演充滿了踢踏舞的震撼,尤其是最後全體舞者出場謝幕的時候,整齊劃一的舞步與踢踏聲響,撼動整場所有的觀眾,讓我不禁讚嘆:原來這就是踢踏舞的魅力,麥可.佛萊利踢踏舞王的稱號果真不是浪得虛名。我也暗自慶幸,還好我最後有選擇去看【火焰之舞】,雖然我不知道這會不會是麥可.佛萊利最後一次的登台演出,但是我真的覺得很值得,不愧是世界級的演出。

只是,讓我覺得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小巨蛋的場地,如果有看過海德公園那場演出的話,一定就可以體會我所說的感覺,整個舞台的遼闊程度完全不一樣,小巨蛋的舞台感覺就很窄小,而且B1特區的座位設計也是很差,沒有階梯式的漸層,坐在最後面的人根本就看不到舞臺上的細節,只能看大螢幕來彌補,既然是這樣的話,我不懂以後怎麼會有人願意再花那麼多的錢去買那樣的位置?這也是讓我覺得很可悲的地方,每次台灣的票價都比其他國家要來的高,但是硬體設施卻是那麼糟,台北根本可以說是沒有一個適合這樣國際級表演的專用場地,砸了這麼多錢蓋了一個巨蛋,卻是這樣的品質,讓我不禁懷疑,當初這些設計場地的人員到底有沒有去世界各國觀摩學習?看看別人到底是怎麼做的。哎,算了,這已經是題外話,也許這就是我們的悲哀吧,只能默默承受這種一流價格與三流硬體設施的剝削。以後如果有機會,我一定要到歐洲或是Las Vegas再看一次【火焰之舞】,體驗"真正"世界級的演出!

PS:
1.昨天原本想要上博客來去購買【火焰之舞】的DVD,因為看到DVD的價錢才NT 299大洋,感覺很划算,結果竟然都已經銷售一空,暫時沒有辦法下訂 = =|| 現在有點後悔那天晚上看完表演沒有在小巨蛋外面當場買一片回家......

2.順便再補充一下突然又想到的心得,就是我發現【火焰之舞】裡面的每一位女舞者身材都很苗條,但是小腿就.....嗯,這似乎也是沒辦法的事,畢竟踢踏舞需要用到大量的腿部肌肉,自然而然的,腿就會變壯.... @@ 不過,她們跳起舞來真的都超有魅力,不論是男舞者或是女舞者..... 一整個就是賞心悅目!

3.黃小魚這懶鬼...竟然看完表演連個心得都懶的寫... = =|| 我決定應該要再把稱號改成黃小豬才對... XD


吼~~我要看更多啦...

2009年12月20日 星期日

Food - SALON DE THE de Joël Robuchon

0 意見
店家資訊:
名稱:SALON DE THE de Joël Robuchon
地點:台北市信義區松仁路28號3樓(BELLAVITA 3樓)
電話:(02) 8729-2626(目前為止都還無法以電話預約座位)
營業時間:Weekday:AM10:00 ~ PM10:00 
     Weekend/Holiday:AM10:00 ~ PM10:30

相信許多人對於日前信義區內又開了一家高檔百貨公司這件事都略有所聞,這家百貨公司正是廣達副董替他的夫人與女兒們的興趣所投資建立的,名為BELLAVITA(PS:黃小魚小姐,妳不要再不會唸了! = =||),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貴婦百貨,而「BELLAVITA」則是來自於義大利文,意思指的是「美好的生活」。

而這次的重點不是擺在BELLAVITA裡面賣的東西有多高檔或是裡面的建築風格有多豪華,是享譽國際的Joël Robuchon先生在BELLAVITA開了餐廳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台灣也終於有米其林等級的餐廳了!)不過,由於L'ATELIER de Joël Robuchon實在是太貴(據說套餐要價新台幣5,800大洋.... = =||),加上黃小魚小姐的某些長輩已經先行嚐鮮過,卻給予不太正面的評價,於是,我們就將目標轉為以下午茶及輕食為主的SALON DE THE de Joël Robuchon。

由於事前打過電話,得知目前SALON DE THE de Joël Robuchon並沒有開放訂位的服務,於是我們就只好乖乖的到現場等候帶位,昨天大約是兩點十五分左右的時候到達餐廳,運氣還不錯,剛好還有兩人座的位置,於是我們根本沒有等,就直接由服務生帶領我們進去了。進去之後才發現店內已經滿滿的都是人,雖然位置並不是很多,但是如果再晚個幾分鐘,恐怕就有得等了。因為在我們進去之後,門口就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等待的人潮 @@ 只能說:How lucky we are!!哈哈....

就座之後,服務生先拿了兩本MENU給我們看,跟我們說,前面的櫃檯有展示各式MENU上的糕點,如果想要知道糕點是什麼樣子,可以親自到前面看看,他們也可以順便做介紹。黃小魚說她想要去看,所以我就把相機交給她,讓她隨便幫我拍一下,結果沒想到,服務生竟然說前面展示的糕點都不能拍照?那我就很懷疑,網路上那麼多blog上面的圖片又是怎麼來的?難道就只開放給那些專寫美食的blogger拍照嗎?真是有點莫名其妙。不過,想想也算了,懶得去argue什麼,省得破壞我喝下午茶的心情。

經過這段小插曲之後,我也懶得走到前面的展示櫃去看糕點長什麼樣了,索性就憑直覺點了一個我覺得應該不錯的「覆盆子千層派」,黃小魚則是點了「巧克力塔」,另外我們兩個人又分別加了200大洋,各點了一壺茶,我點的是「洋甘菊茶」,黃小魚的是「皇家結婚進行曲」(果然都愛點些奇怪的東西 XD)。

   SALON DE THE de Joël Robuchon使用的餐具,刀叉上面都有刻上Joël Robuchon的mark

          每個餐桌上面都有一盆滿是紅玫瑰的擺飾,是真的玫瑰花喔!

             黃小魚點的「巧克力塔」,一個要價NT 200大洋

巧克力塔我有試吃一小塊,巧克力的味道很濃郁,重點是不死甜而且也不膩,感覺很不錯。而且巧克力下面的塔皮很鬆軟,整體的搭配很棒!不過因為巧克力塔的味道比較重,所以建議搭配茶飲會比較好。

            我點的「覆盆子千層派」,一個要價NT 190大洋

聽黃小魚說,服務生介紹的時候,說「覆盆子千層派」是店內賣的非常好的商品,看來我的直覺還真是不錯,哈哈。「覆盆子千層派」的派皮沒有我想像中的酥脆,不知道是本來就這樣,還是因為已經放了一段時間,所以派皮已經有點潮溼了,不過還不到很濕爛的程度就是了。覆盆子的醬吃起來味道很夠,而且一樣不死甜,整體的口感很好,應該是我目前為止,吃過最棒的千層派!而且也是我下次一定會想要再點的一道。不過千層派的缺點就是,很難切........ 因為派皮本身就有點硬度,如果切的太用力,整個千層派就會崩潰,切的太小力,又要切很久 Orz

             我點的「洋甘菊茶」,一壺原價NT 250大洋

茶裡還看的到菊花瓣,喝起來的味道很清香,也有回甘的感覺,而且點熱茶類的飲品,可以一直回沖,而且不是單單只有加熱水而已,他們還會再添加茶葉進去,保持整體的味道不變,這點真的很讚!不得不讚賞一下。

             茶壺很特別,害我也很想買一個回家 XD

因為他們使用的茶壺實在是令我很感興趣,所以我就特別上網查了一下,是一家名為「Staub」他們家的產品,台灣不知道有沒有實體店家可以買的到,因為在網路上看到一堆代購的連結 @@ 改天再來找找看好了。

由於SALON DE THE de Joël Robuchon他們家的甜點實在是不錯,而且又難得去一次(雖然離我家超近 = =),所以我和黃小魚又各多點了一個,分別是「咖啡泡芙」和「阿爾馬涅克焦糖蛋糕」。

          黃小魚跟我搶著點的「咖啡泡芙」,一個要價NT 200大洋

結果黃小魚吃不到一半就說咖啡味太重,所以不想吃了 = =|| 不喜歡咖啡味的人,還點啥咖啡泡芙,真是無言........ 於是剩下的就只好交給我接手。先說泡芙的外皮吧,也是沒有我想像中的酥脆,同樣不知道是本來就是如此還是因為放久受潮了?泡芙的咖啡內餡味道很夠,讓我不禁猜想,內餡是不是由濃縮的espresso製成的,難怪黃小魚會嫌咖啡味太重。不過我個人是覺得還好,就是要這樣才夠味。不過咖啡泡芙稍為甜了一點,算是四道裡面比較甜的一道。

          我點的「阿爾馬涅克焦糖蛋糕」,一個要價NT 200大洋

我會想要點「阿爾馬涅克焦糖蛋糕」,單純是因為它的名字看起來好酷,哈哈。後來在點之前,也稍微詢問了一下服務生「阿爾馬涅克焦糖蛋糕」到底是由哪些東西構成的,最上層是焦糖做成的慕斯,中間還有一層白蘭地調製成的焦糖醬,最底層是由各式堅果類組成的基底,堅果吃起來很香,而且白蘭地的焦糖醬味道也很棒,感覺是一款比較成熟一點的甜品,很讚!

喝完下午茶離開的時候,不知不覺都五點多了,要不是因為晚上還要幫家教學生上課,不然其實是還可以再坐久一點的 XD 尤其是外面的天氣這麼冷,店內的感覺很溫暖,一整個就是適合賴著不走,哈哈。

我覺得SALON DE THE de Joël Robuchon真的是我目前最推薦的一家喝下午茶與品嚐甜點的地方,不僅店內氣氛不錯,各式甜點也都有一定的水準,至於有些網路上的blog有提到服務人員的服務品質不是很好的情形,我個人倒是沒有這樣的感受,也許是我個人不太care吧,又或者是他們有所改善也不一定。重點是,我覺得整體的消費也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我們兩個人各點兩道甜點與一壺熱茶,最後總共是NT 1,190大洋+10%的服務費 = NT 1,309大洋。我覺得比起上次去的Micasa Dolci來說,簡直是大勝!推薦給各位喜愛品嚐甜點的人去嚐鮮看看。

吼~~我要看更多啦...

2009年12月17日 星期四

BOOK:早安,陌生人(marshmallows for breakfast) ☆☆☆☆

1 意見









作者簡介:
桃樂絲.庫姆森 Dorothy Koomson
非裔英籍的作者於13歲就寫了第一本小說《愛恨一線間》,在教會學校的同學間傳閱,引起轟動,也埋下日後持續寫作的種子。而後在里茲大學攻讀心理學與公共媒體學位,並赴倫敦大學深造,獲得新聞碩士學位。畢業後主編女性雜誌,也替報章媒體寫稿。

2003年發表處女作《丘比特效應》,獲得極佳的評價,從此展開小說家生涯。作者善於描寫都會單身女子的內心世界,筆觸尖刻幽默,生活細膩之處總教人忍不住動容,引起深刻的共鳴。

前作《我的孤兒寶貝》、《晚安,美人》在台出版,讀者佳評如潮,蟬聯五大書店暢銷書榜。

個人網站:www.dorothykoomson.net/

內容簡介:
有時候,幫助你重新站起來的,
不是親人、朋友,而是……

他鋼鐵似的指掌扣住我的頸項;
他的氣息吐在我耳邊,承諾他會殺了我。
這次他真的要殺了我,對吧?

坎德拉為了揮別傷心與陰霾,從澳洲搬回英國獨居,準備展開新生活。然而善良的房東凱爾與一對純真的雙胞胎兒女雅克遜與桑摩,卻意外闖入她本來希望平靜的生活。

與妻子分開的凱爾,難以接受婚姻的挫敗,忽略了對孩子的照顧與關心。突然失去媽媽的桑摩與雅克遜,對坎德拉產生如母親般的依戀。坎德拉刻意與人保持距離,卻在幫助凱爾與兩個孩子回到正常生活的過程中,不但成了他們的心靈依靠,也發現自己已深深依賴著他們……

有一天,坎德拉又遇見那個男人。那隻讓過去不堪回首的黑手再次緊緊攫住她的呼吸,她畏懼地躲避,卻逃不開他的追捕。偏偏悄然占據她心房的桑摩與雅克遜卻在此時失蹤,下落不明。她知道唯一能讓生命再度回歸正軌的辦法,只有勇於面對他,面對那一夜,那一夜被她信任的好朋友……

心得:
故事是這樣的.......
歷經離婚陰霾的坎德拉,為了離開澳洲這個傷心地,一個人隻身回到了英國,試圖建立一個完全孤立的小城堡,好讓自己能夠安心的療傷。只是她沒有想到,原本以為與外界隔絕的城堡,卻因為一次的「意外」,而讓兩位「陌生人」闖入,就此展開一段彼此互相糾結的關係。

這兩位「不速之客」是坎德拉房東凱爾.葛斯伯羅的小孩,一對古靈精怪的雙胞胎,分別是姐姐桑摩與弟弟雅克遜。因為雙胞胎對於坎德拉這位新房客的好奇,開啟了坎德拉與葛斯伯羅一家的關係;恰巧在這個時候,凱爾與妻子艾詩琳面臨婚姻危機而走上離婚一途,桑摩與雅克遜瞬間頓失母親,也間接造成他們對坎德拉的依戀,最後坎德拉才驚覺自己竟然也深深依賴著這對雙胞胎.......

作者在書中,將兩位小孩子的表現描寫的讓人心疼,小女孩桑摩藉著耍任性發脾氣來吸引父親凱爾的注意,小男孩雅克遜則是以為只要乖巧不做錯事,就可以喚回媽媽的心。在年僅六歲的小孩世界裡,他們天真的認為父母任何一方的離去是因為自己的關係,他們又怎麼會懂父母親之間的問題並非他們想的如此單純....

有時候,最愛的人反而是傷我們最深的人,就如同作者在書中所描述的:「只有你愛的人才會讓你露出那種表情。你愛過的人才知道要如何打中你的痛點。他們知道你心中最柔軟的角落在哪;他們知道哪些字眼、眼神、行為能夠深深傷害你;他們知道怎樣的傷痕一輩子也治不好。」這段描述說的著實真切,卻也殘忍。

看完《早安,陌生人》這本書,我很慶幸我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當中,雖然偶而爸媽會發生一點爭吵,但是很快都能夠平息下來,而且充滿歡笑的日子遠勝過爭執。也許我永遠都沒有辦法體會父母離異之後對於小孩所造成的傷害(我也衷心的盼望永遠不會有這一天的到來),但是《早安,陌生人》讓我了解我應該珍惜這美好的家庭,尤其是在這個離婚率日益升高的社會裡,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遇上坎德拉這位扮演天使角色的人,也不是每個故事都有一個happy ending.......

吼~~我要看更多啦...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Game:Torchlight

0 意見
最近發現了一款還不錯的遊戲《Torchlight》(暫譯:火炬之光),操作介面與多年前爆紅的《暗黑破壞神》非常類似,因為開發《Torchlight》這款遊戲的團隊Runic Games大多數成員都是來自以前參與 《暗黑破壞神》系列遊戲開發團隊的人員,據說《Torchlight》這款遊戲是為了挑戰《暗黑破壞神3》所設計出來的。

《Torchlight》這款遊戲有三種角色可以讓我們選擇:Destroyer(戰士)、Alchemist(法師)、Vanquisher(弓箭手)。

Destroyer(戰士):
An endless wanderer, who is drawn to conflict with his dual-welding blades, was led to Torchlight after hearing of the evils befallen it. Through channeling the power of his ancestors, the Destroyer excels at close-quarter combat and is able to smite his foes with such ferocity as to easily dispatch multiple enemies at once. With a strong sense of virtue, the Destroyer sets out to deal justice with his blades, but things may not be as simple in Torchlight as they appear.

With a darkness rising to cloud the Destroyer’s judgment, only time will tell whether or not the draw of Ember will tempt his soul into corruption.


Alchemist(法師):
Drawn to the power of Ember as a cornerstone of his magical art, the Alchemist came to Torchlight for his own ends. Being the largest cache of Ember ever found, the temptation may lead the Alchemist never being able to break free of its influence and ultimately to his downfall. The power of Ember is beyond imagining, but the price is very high.

By channeling the power of Ember, the Alchemist is able to dispatch enemies from afar as well as summon minions to his aid.





Vanquisher(弓箭手):
Part of an ancient order dedicated to justice and bringing balance to the world, the Vanquisher was sent out to Torchlight to investigate the mysterious slayings and missing town folks. Unknown to her, the darkness below the small town of Torchlight runs far deeper than the mines beneath. As an expert marksman, the Vanquisher is able to take enemies from afar as well as use traps to confuse and deliberate her foes from all directions.

The flow of Ember and the darkness below will test the Vanquisher’s skill and conviction to the fullest.




最近我有小小的試玩一下,感覺還不賴,不過我以前沒有玩過《暗黑破壞神》系列,只看過當時的室友瘋狂的打寶練功 XD 所以我不知道跟暗黑比起來到底哪個比較優,至少我覺得《Torchlight》這款遊戲還OK就是了,而且遊戲要求的系統也不會很高,像我這台用了五、六年的P4電腦都還跑的動,有興趣的人可以去下載單機板來試玩看看。

PS:目前聽說《Torchlight》正式的網路版本要到明年才有可能會推出,而且還不知道台灣會不會引進 @@ 不過《暗黑破壞神3》好像還要等更久(據說是2011年),所以《Torchlight》加減玩一下其實也不錯。

《Torchlight》官網:
http://www.torchlightgame.com/

《Torchlight》Demo Download:
http://www.torchlightgame.com/download

以下是我試玩的遊戲畫面,給有興趣的人參考一下:


吼~~我要看更多啦...

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2009.12月書單

0 意見
上個月的進度幾乎都是參加試讀活動的書籍,而自己買的書幾乎都沒有什麼閱讀進展,看來這個月要少參加一點試讀活動了,不然我看永遠也沒有機會把我自己買的書看完的那一天 Orz

未讀書單:
01.一袋白骨 - 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02.幽巡者 - 盧基揚年科 (Sergey V. Lukianenko)
03.德語課 - 齊格飛.藍茨 (Siegfried Lenz)
04.黑天鵝效應 - 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Nassim Nicholas Taleb)
05.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 - 法蘭克.薛慶 (Frank Schatzing)
06.黑塔VII-業之門 - 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07.模仿犯(上/下) - 宮部美幸
08.物理屬於相愛的人 - 尤麗.策 (Juli Zeh)
09.黑暗之半 - 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 正在閱讀中.....
10.拿破崙的金字塔 - 威廉.迪特里奇 (William Dietrich)
11.必需品專賣店 - 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12.Q&A - 維卡斯.史瓦盧普(Vikas Swarup)
13.六個嫌疑犯 - 維卡斯.史瓦盧普(Vikas Swarup) -> 正在閱讀中.....
14.上帝之柱 I-燃燒的聖堂 - 肯.弗雷特(Ken Follett)
15.魔島 - 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16.告白 - 湊佳苗
17.裸陽 - 艾西莫夫(Issac Asimov)
18.曙光中的機器人 - 艾西莫夫(Issac Asimov)
19.怒月 - 海萊因(Robert A. Heinlein)
20.1Q84 - 村上春樹
21.早安,陌生人 - 桃樂絲.庫姆森 (Dorothy Koomson) -> 試讀活動,已閱畢.....
22.忠誠吾愛 - 潔西卡.布洛迪(Jessica Brody)-> 試讀活動,已閱畢.....

待買書單:
01.黑塔IV-巫師與水晶球(上/下) - 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02.黑塔V-卡拉之狼(上/下) - 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03.黑塔VI-蘇珊娜之歌 - 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04.第三秘密 - 史帝夫.貝利 (Steve Berry)
05.聖殿騎士遺產 - 史帝夫.貝利 (Steve Berry)
06.戰龍無畏 - 娜歐蜜.諾維克 (Naomi Novik)
07.愚人節說再見 - 布萊思.寇特內 (Bryce Courtenay)
08.一的力量 - 布萊思.寇特內 (Bryce Courtenay)
09.骸骨與沉默 - 雷金納.希爾 (Reginald Hill)
10.玫瑰迷宮 - 泰塔妮亞.哈迪 (Titania Hardie)
11.冰色黑暗 - 潔若汀.麥考琳 (Geraldine McCaughrean)
12.波西傑克森-神火之賊 - 雷克.萊爾頓(Rick Riordan)
13.
心的誦讀師 - 米凱爾.柏克嘉(Mikkel Birkegaard)

小云推薦:
01.長路 - 戈馬克.麥卡錫 (Cormac McCarthy)
02.最高權力:西賽羅執政之路 - 羅伯特.哈里斯 (Robert Harris)
03.往下跳 - 尼克.宏比 (Nick Hornby)

吼~~我要看更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