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7日 星期四

BOOK:恐懼之邦(State of Fear)☆☆☆☆☆











作者簡介:
麥克.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
1942年生於芝加哥,17歲首度投稿至《紐約時報》就被採用,一心嚮往文學之路,於是進入哈佛大學文學系就讀,後來轉念考古人類學系,畢業後進入醫學院繼續深造,並曾在著名的沙克生物研究所做研究。

1968年以Jeffery Hudson為筆名發表的第一部小說《死亡手術室》就獲得年度最佳懸疑小說艾倫坡獎,其後三十多年的創作生涯共寫出包括《恐懼之邦》、《奈米獵殺》、《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桃色機密》、《火車大劫案》、《剛果驚魂》、《旭日東昇》、《地動天驚》、《時間線》等雄踞排行榜的15部暢銷小說,以及 《五位病人》、《旅行開麥拉》、《電子生活》等4本非小說著作和2部電影劇本。由於小說中融合了最新的科技知識與豐富想像,筆法驚悚而震懾人心,故有「科技驚悚小說之父」美名。

克萊頓才華洋溢,膾炙人口的作品風行全球,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其中十二本更改編躍登大銀幕,屢屢刷新票房賣座紀錄。他是暢銷書排行榜上的常勝軍,也是知名的導演,執導作品有《火車大劫案》、《西方世界》、《桃色機密》等,其所擔綱編劇的熱門電視影集《急診室的春天》,更在艾美獎等獎項中大放異彩,榮獲多項殊榮。

內容簡介:
「彼得,每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如果要控制人民的行為,使他們安分守己、溫馴聽話,使他們開車靠右、乖乖繳稅,最好的方式就是恐懼。……儘管某個特定的恐懼原因改變了,我們依然離不開恐懼的糾纏。恐懼滲透到我們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生活的每一個層面。我們自以為住在不同的國家──法國、德國、日本、美國──其 實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國家:恐懼國。」

對艾文斯而言,好像每一件事都是慢動作的倒帶。海嘯的大浪像燒開的沸水,冒著泡泡,越過沙灘,奔向叢林,把所有的綠完全包在泡泡底下。

水繼續滾開,沸騰的海浪衝向他們,然後突然慢下來,急速退去。下面人車已不見蹤影,許多樹被連根拔起,隨著退潮而進入海洋。

浪退回海洋,越退越遠,露出更多的沙灘,終於不見。海洋又是一片平靜,好像不曾發生這件事。

「這是第一個,」凱納說:「下一個會更大。」

《恐懼之邦》綜合了奇情詭譎的情節、先進的科技以及卓越的調查研究,充滿讓人坐立難安的懸疑以及引發爭論的想法:在現代這個世界,知識是如何地被操控而不為人知。本書是克萊頓探討範圍最廣的懸疑小說,它使你透不過氣來,同時卻使你深思。

心得:
當全世界的主流科學家以及媒體和各國的政治領袖都同時贊同甚至是倡導一項運動時,大多數的人們很自然的就會被影響,被洗腦,因為這個社會本來就是個人云亦云的世界,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做到「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境界。

有沒有想過一件事情?當你以前所得知的知識(或是常識)都是錯誤的時候,你會有怎樣的反應?有沒有想過,當檯面上大多數的媒體都以相同的觀點在報導同一件事情的同時,有人突然告訴你恰好相反的資訊,而且慘的是:你一點反駁的餘地都沒有,因為對方說的有憑有據並且有他的道理。

一直以來,我都很愛看Michael Crichton的作品,從好幾年前的《侏儸紀公園》、《奈米獵殺》到近幾年的《恐懼之邦》和《NEXT危基當前》,每次看完他的作品,總覺得他寫的小說並不僅僅只是小說而已,而是一本富有非常多科普知識的小說,而且也是具有許多令人深思議題的書。

這本《恐懼之邦》我在好幾年前就已經買了,原本已經看了一些,但是不知道因為什麼緣故,竟然沒有把它看完,剛好前一陣子在整理書的時候,才又發現了它,於是就花了兩天把這本將近七百頁的小說看完。而且每次看完Michael Crichton的小說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總希望書本的下一頁還有自己意想不到的劇情發展。

《恐懼之邦》的內容主要探討的是最近這十幾年來,一直備受矚目的環保議題:「全球暖化」。相信這個話題許多人多少都對它有些了解,許多的環保人士以及科學家一直強調,當今的工業化社會持續使用大量的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的「溫室氣體」,導致地球的氣溫上升,全球暖化,也造成氣候的劇烈變化,南北極的冰原大量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等等的問題。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曾經在媒體上看過或是聽過相關的報導,然而,我們從媒體上所得知的訊息是百分之百正確的嗎?這些所謂的環保人士以及科學家,當他們在做出這些結論的同時,他們的立場是公正的嗎?或許這都是我們需要去思考和研究的地方。

作者在《恐懼之邦》一書當中,引用了大量各國學者所發表的論文與期刊,對這些環保人士所做出的論點提出反駁,在故事當中,作者利用不同腳色,透過辯論的方式,推翻大部分人的刻版印象,試著要告訴大家,「全球暖化」以及「氣候改變」等等的大自然現象並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也不是人類的某些行為就可以輕易去改變的。

舉例來說,故事當中提到了全球暖化造成了世界各地的氣候遽變,作者就拿出了美國本地為例,反駁故事當中的環保人士,說明近幾十年來,美國當地的龍捲風與颶風數量並沒有增加(有興趣的人可以自行參閱《恐懼之邦》中文版一書,Page 502~503),藉此說明,全球暖化與極端氣候並不成正比。這只是《恐懼之邦》當中的一個小小的例子,還有很多看了讓人更為吃驚與震撼的消息,看完這本書之後,第一個感想就是:「怎麼跟我平常聽到與看到的媒體報導都不一樣?究竟我該相信哪一種說法?」

其實我覺得,假如每個人看完《恐懼之邦》後,都對目前檯面上所謂的「事實」存有懷疑的話,那麼作者的目的也就達到了。我認為作者只是不希望大家一味的被檯面上的主流報導給牽著走,因此而喪失了自己的判斷與思考能力。就像作者在書中所說的,沒有一件事情是只有好沒有壞的,任何的決策都是一體兩面,在哪個地方獲得了益處,一定會在哪個地方造成損害,如何權衡得失,做出取捨才是重要的。

作者在書中還提到了一個觀點,讓我甚為震撼,他說:「破壞環境最大的原因是貧窮。」這讓我不禁想到幾年前,許多的環保團體對於巴西人濫砍亞馬遜熱帶雨林這件事情大加撻伐,揚言動用國際的力量制裁巴西。站在巴西人的角度,他們為什麼要砍伐熱帶雨林?為了要賺錢呀!他們吃都吃不飽了,哪有心情去思考什麼環不環保的問題?當你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你會去care砍了幾棵樹對於往後的世界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嗎?然而這樣的問題,就是因為貧窮所造成的,不是嗎?所以,當許多西方的強權國家在提倡環保運動的同時,想想應該如何幫助這些貧窮國家挽救他們的經濟或許才是比較有效的「環保運動」。

嗯,其實看完《恐懼之邦》後,腦中有太多的想法了,推薦大家也去看看這本書,畢竟這是一個世界各國都關注的話題,身為地球村的一員,我們應該也必須去了解事實的真相,培養自己對事情的判斷能力,不要一味的盲從,這才是真正的關心地球。

1 意見:

匿名 提到...

你好!
這篇文章已經轉貼到:
http://blog.ylib.com/crichton/Archives/2008/08/25/7149
在此向你報告一下,
十分感謝你的應予!